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洛南即将消失的手工制陶业

洛南即将消失的手工制陶业

关键词:手工陶业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洛南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xiaojuny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89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简陋的陶作坊,一团泥土,一个轮盘再加上陶匠的娴熟技艺,不到几分钟的工夫,一个陶坯便成型。再将成型陶坯通过阴干、晾晒等工序,放置到土窑进行烧制,一个个土陶器便应运而生,这就是传统的民间手工制陶业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,搪瓷、铁、塑料和不锈钢制品的优越性日益明显,制陶业开始从喧嚣慢慢的走向沉默。这一古老的、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也面临传承危机。然而在洛南县景村镇王山沟村,仍有两户村民在传承着这一传统而古老的制陶手工艺,而那两间简陋的土陶作坊和烧制土陶的土窑,在艰难的为我们保留着一个传统行业的标本,也成为这个村子的特殊象征。
    
提起洛南县景村镇王山沟村,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土陶器很出名。村子和人的名气,皆缘于当地的手工制陶产业。作为王山沟村目前仅存的几个制陶工艺传承人之一,今年80岁的张顺彦在陶作坊里摸爬滚打了近一辈子,亲身见证了当地制陶业的繁荣与衰落。
一个迁徙家族的谋生绝技
    
说起王山沟村的土陶,村里的土陶艺人张顺彦侃侃而谈。他告诉笔者,早在清朝年间,他的曾祖父受生计所困,由河南省巩县逃荒,来到洛南县景村镇王山沟定居繁衍,并操起老家带来的手工制陶技艺,以制作土陶来养家糊口,还将制陶技艺在当地不断的传承。如今传到郝闷长和他儿子张军文手中,已传承了五代人了,他儿子张军文今年也近50岁了,算算看至少也有一百二三十年的历史了。
    
制陶这活路看似简单,其实既是体力活,又是技术活。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瓦盆、瓦罐,从取土、和泥、制作到烧制成成品,要经过几十道工序,不但费时费力,还必须具备非常娴熟技术,没有师傅的指导和传授,一般人是干不了的。在我手中前来拜师学艺的就有78个。一些年轻人都成了制陶的好把式,靠此手艺盖起了房子,娶上了媳妇,过上了富实日子。制陶业成为村里许多家庭的主要谋生绝技。说起这些,老艺人张顺彦眼里闪烁着荣耀。
七十年代前土陶声名远播
    提起洛南县景村镇王山沟村,很多年龄稍大人都知道这里的手工制陶很出名。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是王山沟村制陶业的鼎盛期,制陶户最多的时候有10多家。窑场烧制的品种有瓦盆、瓦罐、花盆、面瓮、豆芽缸以及少量的色瓷(盘、碗)和沙瓮等,做工精巧,颇受欢迎。

老艺人张顺彦高兴的说。“1956年开始,手工联社组织王山沟陶瓷业合作社,那时候十几个人在这里干活,最多的时候,8个轮盘同时工作,方圆几百公里的人都在这里订购,还有商家从河南过来专门收购。老百姓家里所使用的陶盆瓦罐,这里都有出产。” 一个普通的小村庄,在当时却是远近闻名的地方。
手工制陶艺面临传承危机

如今,王山沟还保留着两座烧制土陶的土窑和两间简陋的制陶作坊,只有张军文、郝闷长两户人家还在苦苦地支撑着、操守着这一传统民间制陶业。

近年生意越来越不景气,窑场烧制的品种从最初的10多种类,到现在只剩下了瓦盆和瓦罐,一年下来也卖不出几窑货。对此,土陶传人张军文、郝闷长有点失落也有点不甘。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要在自己手上失传了,实在不舍,可他们又无力回天。张军文告诉笔者:娃现在也大学毕业工作了,我年纪大了,不想做这既脏又累活了。我们俩不做了,这手艺也就失传了。

制陶业后继无人的现实让郝闷长也很无奈,他一语道破了原因:陶器无法满足现代的生活需求了,生意越来越差,靠这赚不到大钱,况且这是个苦累活,踩泥,装窑、出窑,真得一把好力气。这活儿现在没人做了,娃们都闲脏,一个个都跑出去打工去了,我现在年龄大了,也做不了其他啥,能挣几个是几个。

时光的变迁中,王山沟制陶业早已失去昔日的盛况。它以一种无声的姿态,成为洛南景村乡间一支寂寞开放的奇葩。土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,拯救手工制陶,就是传承和保护人类文明。我们期待,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会在洛南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,长燃不熄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